6月20日,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许昆林做客新华网,就本次成品油和电力价格调整与广大网民进行交流。他说,居民用电价格是不调整的,对CPI(消费者物价指数)没有直接影响。大部分加工公司用电成本占总成本比重不大,电价成本增加对生产经营总成本影响比较小,所以在竞争比较充分的情况下,随技术进步它们能消化一部分。再一个就是对一些用电量比较大的高耗能产业,这一些行业竞争非常充分的,它也不可能完全地转嫁出去。所以,总体分析起来对CPI的影响不大。
应该说,许昆林的分析是十分有道理的,它的结论基于这样的前提:这次成品油价格调整以后,使得国家财政大幅度减少了原来对石油企业的补贴,增加了对公益性行业和困难群体的补贴。比如,在年初已增加对种粮农民补贴的基础上,这次每亩又增加了5元补贴。城市低保人口每人每月增加补助15元钱,农村增加10元钱。对于农村道路客运和出租车行业也增加了补贴。
我们由此能够乐观地预计,成品油涨价所带来的经济压力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被财政的及时补贴所抵消。
然而,纵观社会公众对此次成品油提价的看法和意见,且不说这次涨价开创了被群众热捧的先河,仅仅从公众的理性方面来看,就足以让我们感到安慰和宽心。得益于补贴措施的同时出台,多数人之所以对涨价持认同态度,并不单因为成品油涨价结束了“穷人补贴富人”时代,更因为成品油使用成本的大幅度的增加在促进环保方面的巨大积极作用。
这是有先例可循的。据新闻媒体报道,6月1日,北京“限塑令”实施首日,各大超市的塑料袋使用量省了九成。也就是说,随着无偿使用塑料袋时代的过去,塑料袋的使用率大幅度的降低,这同时也代表着,困扰我们10多年的白色污染问题在有偿使用塑料袋规定的感召下得以较好解决。这是经济手段之于环保的积极信号和作用。
提高成品油价格也同样是如此,让“有车一族”承担理应付出的经济成本只是命题之一,另一个命题是,因此而降低机动车的使用率、减少污染的排放、改善人类自然生态环境才是问题的根本。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要素,环境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我们当代人生存质量的高低,更决定着可持续发展能到达何种程度。只有包括成品油在内的污染慢慢的变少了,被控制在了大自然所可承受的范围以内,我们的生活才有可能越来越美好。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可完全借此次成品油涨价的东风,把成品油涨价与节能、环保等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实现成品油涨价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环境效应、民心工程的共赢。要实现这一目标并不难,关键是我们有多大的决心、有多大的勇气以及我们对改善自然环境的认识有多深。